發燒的意義與演化

 

自然界演化的發展已經朝向一個穩定的、組織化的體熱平衡(149) 

人類,如同所有的哺乳類,有他自身的體熱平衡。不過還是有好幾種古老的動物群,群內的個體會維持著一個系統,以最縝密有組織的方式來調節牠們居住區域的溫度。

 

依不同的季節,蟻丘/巢穴的中心溫度約在攝氏25°C(15-35°C之間)。它由深度、濕度、體積與閉合性複雜地調控著(125)

hangyaboly

 

黃蜂巢在夏季的平均溫度是大約攝氏30 °C。

darázsfészek

 

蜜蜂蜂巢的平均溫度:攝氏37 °C(攝氏25-40 °C) 

méhkaptár

 

在人體中維持恆定體溫

我們的生理過程在攝氏37°C左右,會使各種反應酶有最佳反應。

 

人類正常的核心溫度維持在攝氏36.5到37.5°C之間,獨立於周圍環境的溫度。

熱是由燃燒營養素、肌肉工作來產生,也由蒸散與輻射來散熱。不會太高也不會過低的溫度促成了種種生命過程。人體就像一部調控良好的加熱器:鍋爐、中央開關、熱與冷的感應器與絕緣體。鍋爐是我們的肌肉與一些內部器官(肝臟)。絕緣體是我們的身體毛髮、皮膚,與其下的脂肪層。來自身體溫度感應器的訊號到達下視丘的體溫調控中心。中樞神經系統是開關,它感應著流經它的血液溫度。資訊也來自於軀幹的肌肉和大腦皮層。下視丘,作為一個管制中心,傳送指示到腦下垂體、心臟、腎上腺、橫紋肌與血管舒張中心。因為有這個精細的調節系統,身體各個部位的溫度可以有很大的不同。

身體的溫度有每日正常的波動。早上的體溫比傍晚的體溫低0.5- 1°C。因此,對於嬰兒與老人家,在早上量到攝氏37.7°C已經算是體溫上升,但在傍晚就不算(20)。每日的體溫波動是攝氏0.5- 1°C。它在清晨1點至4點體溫最低,而在傍晚4點至7點達到最高峰。

這是為什麼發燒會在傍晚時燒起來,然後黎明時降下來。

體溫受到各種因素影響。在激烈運動(劈柴(137)、運動、兒童長時間哭鬧..) 或中暑,體溫可以上升至攝氏39°C。這比較像是熱的滿鬱,因為身體散熱的速度比產熱的速率還慢

 

發燒的正面影響。這在動物的演化過程中是怎麼運作的呢? 

在外部傳染性侵入的情況下,升高的溫度(對於個體和群體織雙方)會增加存活機會。儘管有明顯的不便,但在演化的過程中,發燒已經普遍存在於高等生物中 (3, 13, 149)

甚至單細胞生物都會在病毒攻擊時找個比較溫暖的地方待著。

昆蟲(螞蟻、黃蜂、蜜蜂)的群落也會在應對攻擊時試著創造出比牠們周遭環境更高的溫度。

一些孔雀魚在受到寄生蟲(Gyrodactylus turnbulli 三代蟲)的攻擊時會表現出所謂的行為熱(behavioural fever),即它們會游到水中較溫暖的地方並在那裡停留一段時間直到寄生蟲死亡(126)

對某種蟾蜍(Anaxyrrus terrestris美國南部蟾蜍)的研究表明,在感染了蛙病毒後,蟾蜍會尋找溫暖的地方,從而受到更多的保護(152)

在斑馬魚的病毒感染方面也發現了類似的情況(153)

在多篇動物研究中,除了極少數例外,當溫血動物的發燒被物理性或用藥物降低體溫時,或阻止冷血動物取得熱量時,發病率和死亡率會增加 (55, 86)

如果哺乳動物在危險性感染早期發高燒,則會提高存活率 (12-14)

發燒堪稱是溫血動物一個獨立的功能性保健和療癒系統。 一種正向積極、有用的應對策略、練習和學習 (148-150)。

所以讓我們信任它,讓它作用並完成它的工作!

別試著去對抗發燒,因為發燒本身就是對疾病的抵抗。不要干擾或壓抑,只要陪伴關照著它。

 

 

您可以在此處找到相應的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版本更新:2024 年 3 月 1 日